「你想想自己值不值得這個薪水。」
「我是為你好,你到底之前都在幹嘛?」
「我希望我們還有這個緣份繼續做同事,你自己好自為之。」
這些是我在企業擔任高階主管期間,我的主管AKA公司老闆對我講過的話。
因為跨產業,不熟悉加上信任老闆的專業,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,認為他講的話都很有道理。
面對如此高壓的情況,我常以淚洗面,到最後感到很挫敗,對工作也失去熱忱跟倦怠。
但後來我才發現,其實所有的事情即便我確實有錯的地方,但並沒有他講的那麼嚴重。
我並不差,我只是遇到了《職場PUA》。
我覺察到自己的處境,開始尋求相關的幫助和支持,到最後我不但成功讓對方停止PUA,當他情緒又來的時候,同事甚至其他高階主管都會來問我怎麼辦。
我怎麼做到的?
靠的是非暴力溝通的4大心法:「觀‧感‧需‧求」
客觀觀察
在《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》一書曾提到:
『我們要懂得區分事實和意見,同時要反覆地清楚確認前提,避免重要原貌被事件給消除了。』
遇到這樣的對象,不要讓對方或是情緒控制你的行為和判斷,要像攝影機一樣看事實的原貌。
當時我跳出情緒與對方給我的框架,用數字跟客觀立場去〈觀察事實〉,就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差,只是被對方直接或間接的情緒勒索影響判斷。
當我不再被情緒綁架,就可以持續保持冷靜分析問題,找到解決的最佳方法。
同理感受
請先同理自己的感受,照顧好自己!
覺察自己的情緒,試著透過運動、休閒娛樂或冥想等方式來緩解壓力和放鬆,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情緒,不讓主管的負面情緒輕易的影響。
當我們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後,才是同理主管的感受。
當時我思考對方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?
我認為他感到焦慮、緊張、憤怒、有壓力與擔憂。
其中「壓力」造成「焦慮」,然後牽動了其他負面情緒的產生。
那麼,是什麼引起他有這麼強大的「壓力」跟「焦慮」?
理解需要
所有的情緒都是因為我們的《需要》有或沒有被滿足而產生的。
如果需要被滿足了,就會有正面的感受;相反的,如果沒有被滿足就會產生負面情緒。
於是我思考我老闆產生壓力與焦慮的原因,會是因為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呢?
我整理出來有三項,我認為這也是普遍老闆需要被滿足的部分,給你們做參考:
✔︎「安全感」
換句話說就是〈要賺錢〉!
老闆要確保公司的穩定和持續發展,他要看到員工好、產品好,他覺得會賺錢,付得起房租、發得出薪水,才有安全感,才會信任。
✔︎「支持與幫助」
換句話說就是〈要幫他賺錢〉!
老闆會希望員工和合作夥伴都可以很優秀,提供一定的支持與幫助,讓他可以放心,知道交給這些人可以幫他賺錢,也對金主爸爸有交代。
✔︎「可預測性」
換句話說就是〈他知道會賺錢〉!
當老闆知道市場和業務的走向,他可以更確定現在走的方向是正確的,避免風險來提高公司的競爭力和利潤。
綜合以上,我瞭解對方的狀況在於
→有金錢的壓力
→某個程度對自己不夠有自信
→無法信任員工可以為他做好事情
因此我判斷他需要更具體的報告或是方式,滿足他的需要。
請求連結
這個部分,可以根據主管的個性、相處方式以及情境去思考策略,可以做深度連結,也可以做單向連結。
深度連結,就是找時間一對一和主管好好的聊聊,透過自他同理去找到滿足彼此需要的策略。
單向連結,也是我當時所選擇的策略,我放棄跟他做深度溝通,直接單向報告。
我的作法是,當我不會被他的情緒跟話語影響時,我可以根據客觀觀察看見的事實原貌,冷靜分析問題,找到解決的最佳方法。
再利用麥肯錫「金字塔原理」的方式向他報告:
結論先行、再說理由、量化並具體、並以數據及資料佐證保持論點完整性。
當我這樣處理,他就閉嘴了,甚至還有被我打臉轉移話題的時候。
大絕招
如果你有發現,我的標題寫的是〈4+1〉個基本生存法則,那麼最後一招是什麼呢?
那就是《勇敢離開》吧!
雖然我很感恩當時有這樣的機會學習,也解決了當時的財務困境,但最後我還是果斷離職了。
有時離開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個正確的決定,即使這意味著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。
然而若是繼續留在這樣的工作環境,對自己造成更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甚至身心疲乏,對自己的工作表現和職業發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。
如果你已經歷長時間的不滿和困惑,建議針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、財務狀況和生活安排做評估。
若你對自己的努力問心無愧,發現自己的能力和職位不相符,或公司的文化、主管的價值觀與自己沒有共識,那麼就可以考慮離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和職場。
離開一份工作並不代表自己沒有價值,而是表示我們需要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和職業道路,而我也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!
如果你正在經歷職場PUA,甚至是關係中的PUA,這篇文章,我認為你可以存起來!